近70年前,1956年6月30日,一位文静娴雅的女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从菲律宾马尼拉飞往香港的航班。后来她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利来国际ag旗舰厅郑守仪。
父母定会为此伤心而难过。原谅我吧,我是你们的女儿,也是祖国的儿女!
1931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早年,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漂洋过海到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虽身在异国他乡,但父母时常告诉她 不能忘祖 。
1951年,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读书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被老师称为 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毕业后留校,被聘为英语速记课教师。
没想到,正是这一句话,让她的第一堂课成了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堂课。
歧视深深刺痛了郑守仪的心。她开始默默寻找机会, 要是能在自己的国家教书该有多好 。
第二年6月30日,一家人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吃早饭,郑守仪强装笑颜,心中却暗暗作着最后的告别。等到送走了上工的父亲、哥哥和上学的弟弟,又送走了去菜市场的母亲,郑守仪带上准备好的简单行装,打车直奔飞机场
看到广州车站一幅题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巨幅宣传画时,她抑制不住流下了眼泪。几十年过去,谈及当年回国的情形,郑守仪仍然激动: 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我就感觉到,这是我的国家,在这里才能找到做主人翁的感觉。
有孔虫是我的宠物
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因其壳内 口孔 相通而得名。大部分个体小于1毫米,从潮间带到深海、从赤道到两极,几乎在所有海洋生境中都有分布。绝大部分有孔虫具有钙质或胶结质的坚硬外壳,虫体死后其壳体可在地层中长期保存,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和石油勘探开发等诸多科研领域。
有孔虫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属空白,直至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才首次提出现代有孔虫研究任务。上世纪60年代,回国后的郑守仪投身其中,开始了有孔虫研究,与郑执中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为了了解和掌握国际有孔虫的研究动态和方法,郑守仪利用精通英文的优势,收集并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和文献。
正是凭借这些发现,郑守仪有根有据地解除了学术界的一些疑惑,也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识。
郑守仪说: 有孔虫是我的宠物。 其实,有孔虫岂止是她的宠物,有孔虫早已成了她的儿女子孙、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6年,郑守仪带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到菲律宾探望日夜思念的家人。母亲拉着阔别20年的女儿和第一次见面的外孙女老泪纵横。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1978年, 科学的春天 到来了。郑守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时间就是成果。 她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工作,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海洋生物研究中。
1980年7月,郑守仪被任命为青岛市副市长。
读着信,郑守仪仿佛看到了亲人们一张张无比欢欣的笑脸,又一次听到老母亲那亲切的乡音 够晒荣幸,够晒荣幸!
作为归侨,我代表妇女,代表致公党,代表归侨侨眷,我不能忘了他们的期望。所以只有以努力工作,来报答关心我的人。 郑守仪说, 我的成就,不但华侨分享,菲律宾人也一起分享。
自从担任副市长以来,郑守仪既参与市政府的领导工作,接待群众来访,阅批人民来信,还要回到实验室,在显微镜旁从事有孔虫的研究。
我喜欢做研究,不喜欢做行政
我喜欢做研究,不喜欢做行政。 郑守仪在写给领导的信中说, 在青岛能做副市长的人才有,但研究有孔虫的人找不到。 1983年,她的报告得到了批准。
一道道工序完成之后,再用文字描述、绘制各种形态图。由于长时间对着显微镜,郑守仪常常感到头晕、恶心。
牛顿的伟大就在于把一件事始终放在脑海里,几十年如一日,直到解决为止。郑守仪就是这样的人。
不在实验室,她也是和有孔虫一起度过。 她的老伴儿兼助手傅钊先笑着说。1988年,郑守仪脚背骨折,在家休养。她让老伴儿把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南海北部有孔虫定量样品和显微镜、标本片、计数框、参考文献等搬回家,两个月完成了工程量巨大的有孔虫定量计数工作 90多个监测站的样品,平均每个样品要在显微镜下分清50个种类、计数500多枚标本。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生物海洋学、地质古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而且直接为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础参考资料。
2003年,郑守仪荣获美国 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该奖被世界有孔虫学术界视为最高荣誉。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31位学者获此殊荣。
郑守仪编著的《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西沙群岛现代的有孔虫》获得高度评价。世界公认的有孔虫研究权威、美国Loebilch和Tappan教授夫妇认为 图示和描述为一流,很有参考价值 ,还表示 这是优秀著作,很可能成为可广泛应用多年的经典著作,形态图及薄切面的质量也是出类拔萃的 。
郑守仪从小就爱动手实践。上大学时,郑守仪有幸在一位教授的实验室看到显微镜下千姿百态的美丽的有孔虫壳体,一见钟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郑守仪对有孔虫了如指掌。
于是,郑守仪开始尝试将有孔虫的外形雕塑出来。从未学过雕塑的郑守仪开始在实践中摸索。一开始她选用滑石进行雕刻,比较费时费力。
国外有孔虫研究学者早年用溶解后的加拿大树胶晶体渗透有孔虫空壳做成模型,但这种模型易破碎,不便解剖。郑守仪灵机一动,用适量石蜡和加拿大树胶晶体融为一体渗透有孔虫空壳,标本脱钙后为胶蜡立体模型,除了有硬度,还有一定韧性,有利于进行解剖。
受到鼓励,郑守仪开始制作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孔虫教育科普模型。她依据在显微镜下描绘的不同侧面的有孔虫图形,用陶瓷泥、石膏、滑石等材料,按比例放大雕刻成形态逼真、便于直接对比鉴定有孔虫属种的立体模型。形态简单的种类一两天即可完成一个模型,形态和纹饰较为复杂的要花四五天或更长时间,有的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郑守仪仍然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中忙碌着,她脑海中没有退休的概念。在普通人眼中,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相当烦琐枯燥,可她却乐此不疲。 有孔虫回报了我美的享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2018年11月15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阳台景区的青岛海洋有孔虫雕塑园免费对外开放。它拥有204座有孔虫雕塑,是世界上最大的滨海有孔虫雕塑展示和科普基地。
2021年,中国科学院 十三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举行,郑守仪的有孔虫模型被推进展厅,再一次绽放科学的光芒。
(作者系郑守仪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成员)
▲郑守仪(右一)少女时代的全家福。
▲1979年,郑守仪(前排右一)随中国海洋学、气象学、渔业研究和管理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
▲上世纪60年代,郑守仪在绘图。
▲郑守仪在雕刻有孔虫模型。
■李乃胜
她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学前辈,我仅仅是一个地质学后生,可我莫名其妙地与她成了 忘年交 ,而且是 老铁 ,简直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但彼此从来没有物质交往,甚至连春节拜年的短信都是多余的。
她每天两点一线,埋头科研,大年初一在实验室干活很正常。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个看上去又瘦又小的老太太,居然天蒙蒙亮就一个人在大海里游泳,而且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她心地特别单纯,单纯到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一颗童心思考问题,有时甚至比孩子还简单。
以我愚见,她的人格特质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爱党爱国、爱憎分明;二是两袖清风、直来直去;三是一丝不苟、卓尔不群。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